央企医药+中药板块,拔地而起。
中国证券交易所中药指数近一年涨幅40.16%,今年涨幅17.35%。这种表现并非毫无根据。2022年,申万中药行业70家上市公司扣除227.40亿元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8.80%,2023Q1扣除129.56亿元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1.66%。
A股医药行业共有70家央企,占14.5%,市值超过1万亿元。以华润系、国药系为代表的央企医药表现更为激烈。其领先的华润医药和国药控股相当于医药基础设施运营商,控制着国家医药供应链的血液(3月9日,国家医药企业团队来了)。
这是贝塔市场的一波业绩和政策共鸣。截至5月5日,中药PE(TTM)为35.34倍,PB(LF)估值为3.21倍,近三年来估值水平较高,不再具有性价比。
后续空间取决于各自的内生增长。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被风吹上天空的猪。少数企业的进取精神和危机意识不亚于Biotech。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释放效率的边际下降和中成药入院的日益困难,中药创新和中药OTC仍有长期逻辑(1月12日,“忘记连花清瘟,中药也有创新药”)。
01
央企华润系
今年以来,央企华润系9家上市药企平均涨幅33.53%,涨幅前三名为江中药业73.08%、昆药集团55.95%、44.98%的迪瑞医疗。
华润集团在国有资产中效率相对较高,资本运营和运营能力突出。2022年净利润642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央企平均增长1.8个百分点。2023年Q1收入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华润医药商业、三九、啤酒增长贡献最高。
华润医药2022年营收2541.06亿港元,同比增长7.3%,净利润41.47亿港元,同比增长10.0%。
华润系入主带来效率提升。华润医药推动博雅生物业务整合和资源整合,建立智能工厂联合项目组,拟建设新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2022年博雅生物净利润同比增长25%,2023年Q1净利润同比增长64%。昆明医药集团与华润39实现战略、组织、文化融合,确定慢性病管理领导者和优质国药领导者的成长目标。昆明医药集团2023Q1净利润同比增长14.5%,工业板块收入11.0亿,同比增长13.6%,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江中药业领先,有基本面支撑。2023年Q1收入13.16亿元,同比增长41.44%,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31.10%,走出老OTC新生之路。2023年Q1OTC营业收入9.65亿元,在核心产品乳酸菌素片、复方草珊瑚片、复方鲜竹沥液的带动下,同比增长45.80%,毛利率72.80%,同比增长3.41个百分点。
02
央企国药系
央企国药系表现更加激烈,8家上市药企今年平均涨幅41.91%,涨幅前三名为78.17%、66.30%的太极集团、国药股份46.31%。
国药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唯一一家以生命健康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拥有1600多家子公司,员工总数21万人,各级子公司总经理+全体财务人员1万余人。
国药控股是中国收入最高的制药公司。2023年Q1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14.0%,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15.7%,稳如磐石。
2023Q1收入186.87亿元,同比增长8.96%,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43.53%,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均有所下降,降本增效明显。在与私营药店的竞争中,单店利润水平稳步提高,净利率水平仍有优化空间。
太极集团享受国有企业改革红利,也是中药OTC复兴的典范。2023Q1收入44.27亿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991%,超出预期。医药行业收入增长率达到50%,主要是藿香正气口服液和急支糖浆翻了一番。在一则古老的广告中,猎豹追逐女孩的梗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你为什么要追我?我想急支糖浆!
03
片仔癀提价权
在业务放缓的时候,片仔癀开始了涨价模式,这让茅台徒唤奈何,也让创新药羡慕不已。
2005年至2021年,片仔癀锭剂复合年均涨价8%。自2023年5月6日起,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从590元/粒上调至760元/粒,涨价29%;供应价格相应上涨约170元/粒;海外市场供应价格相应上涨约35美元/粒。
这次涨价幅度最大,预计2023年净利润将提速20%左右。
由于核心原料天然牛黄和蛇胆价格持续上涨,片仔癀系列产品的销售净利率从2022年的64.4%下降到1Q23的53.6%。根据中草药天地网的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天然牛黄价格从43万元/公斤上涨到80万元/公斤。
品牌中药共有提价权。2017年底,东阿阿胶和复方阿胶浆出厂价分别上涨10%、5%。2018年底,东阿阿胶出厂价上涨6%。
自2021年12月1日起,同仁堂安宫牛黄丸(3g*1丸/盒)终端销售价格从780元/丸上涨至860元/丸,上涨约10%。2021年12月底,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乌鸡白凤丸、牛黄清胃丸、局方至宝丸、壮骨药酒、跌打丸等公布涨价,6个品种加权平均涨价15%-25%左右。
2022年1月,广誉远将安宫牛黄丸(双天然)(3g/丸)零售价上调至880元/丸。2022年4月1日起,广誉远精品系列两种双天然安宫牛黄丸零售价格上涨,其中铁盒装980元/丸,木盒装1680元/丸。
2021年12月,太极集团对藿香正气口服液出厂价的平均涨幅为12%。
2021年12月,华润三九宫牛黄丸出厂价上涨。2022年5月,华润三九表示,上市多年价格不会变化,但成本上涨的核心产品价格略有上涨,培育中的成长品种价格逐步上涨。
2022年初,包括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在内的21个品规中成药供应价格或建议零售价格上涨,调价幅度在6%-30%之间,其中安宫牛黄丸三个品规涨价幅度在12%-25%之间,六味地黄丸涨价幅度在10%之间。
不需要研发,回购率高,但价格上涨刺激了购买欲望,老品牌不断提高价格,甚至培育的新品牌也有权提高价格,这对少数企业来说是一种完美的商业模式,但对制药行业的创新激励有什么影响?
04
院内院外两条路
郑州市第二中医院为肺癌患者开了2.3万元的中药处方,在网上炸锅。事实上,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也非常昂贵。为什么不引起类似的强烈反应?
处方中价格最高的中药饮片是奇蛇,共5358.96元540克,约9.924元/克,另一种是西红花,共3952.8元90克,约43.92元/克。
总共24.24公斤的30种中药。
2022年版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占46.55%,中药饮片892种。事实上,比例正在缓慢萎缩。2019年版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占49.98%。
医院用量有限,也在萎缩。2022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上采购订单总额达到10615亿元,其中西药(化学品及生物制品)达到8618亿元,比2021年增加303亿元;中成药1997亿元,比2021年减少28亿元。
由于监管更加严格,2017年中药注射剂销售额从569亿元下降到2022年309亿元,拖累了医院中药规模。
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林凡儒建议“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成药使用比例不低于40%”。国家医疗保险局回应说,中成药在医疗机构的配置和使用政策不应受到强制约束。
事实上,三甲医院正在拒绝中成药入院。
2021年9月6日,华西医院提高入院门槛,“中成药只接收国家一级新药、国家医保谈判品种、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品种”。2022年4月7日,四川省天府新区人民医院要求“中成药不出席会议(基药、国谈药除外)”。
迫使中医创新,走循证医学求真之路。积极适应时代变迁,中医也在进行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2021年和2022年获批中医创新药12、6种。
单一中药创新药研发投资2000-5000万元。康源药业充满危机感,研发率最高,维持在14%左右。18种中药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其中3种处于III期临床阶段。
达仁堂5月4日涨停,2023Q1收入21.54亿元,同比增长14.03%,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100.79%,业绩爆炸。受益于国有企业的混合改革和生产成本的优化,毛利率和净利率飙升。但收入与净利润增长率的严重偏差,也意味着改革带来的经营效率提升空间将降低边际。
达仁堂的核心品种是速效救心丸(国家秘密品种)、京万红软膏(国家秘密品种)、5个中药保护品种(舒脑欣滴丸、川贝枇杷滴丸、牙痛停滴丸、通脉养心丸、紫龙金片)。商业模式类似片仔癀,走品牌中药路线。
云南白药OTC药品和双跨药品的院外市场销量较好。处方药转化为OTC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今年3月,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转化为OTC。热炎宁合剂、银黄含化滴丸、明目滋肾片、众生胶囊处于非处方药转化宣传期。
在医院外市场销售的80%以上的中药品牌OTC堪称医药行业的避风港,具有独立定价的权利,其量价上涨的长期逻辑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