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T必康(延安必康)宣布,由于公司2022年财务会计发布的审计报告,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的规定。
最高市值超过500亿的商家巨头正面临退市的终局。
曾经以“必康模式”风靡一时的李宗松,靠资本运作一手打造新帝国,也因为资本不需要扩张,深陷金融造假风暴。
图1*ST必康(延安必康)公告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截图
巨额造假80亿元,
延安必康东窗事件
延安必康的前身是商洛山阳制药有限公司。在投资领域运作的李宗松将目光投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小型制药公司,并通过在资本市场赚取的第一桶金购买了它,重新建立了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
在资本市场,除了低买高卖,更多的是重组并购的大戏。
李宗松将他在资本市场的感受转移到必康制药公司。入主后制定的第一个策略是“通过并购扩大产品线”。
2011年和2012年,必康制药先后收购了武汉五景制药、西安交通大学制药集团、西安灵丹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并凭借自身的销售能力逐一振兴这些企业的品种。
在监管蛮荒时代,有销售资源相当于有“印钞机”。
商业流通团队的重组使必康制药形成了以“产品收购+零售推广”为主的销售模式,也使必康的业绩增长成为“直升机”。
必康制药尝到甜头后,自然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商业地图。
一方面,山阳必康国家中草药储备库和大数据交易平台项目、陕西必康中草药提取车间扩建项目投入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继续加快收购合适的商业流通目标,包括2017年收购河北润祥医药和河南百川医药。2018年,湖南新河、江西康力、青海新绿洲、昆明东方等医药商业公司相继收购部分股权。
这些大规模的扩张使延安必康实际控制人李宗松和顾晓佳在2018年以245亿元的财富排名胡润百富榜第258位,成为江苏南通首富。
南通首富的光环让李宗松喊道,必康将成为“中国版的强生”。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国家新医保局成立后,供给侧改革开始了。
“两票制”、“带量采购”、多重组合拳“一致性评价”重创虚胖企业,延安必康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公司收入从24.4亿元迅速下降到1.72亿元,收缩了90%以上。
业务遭受重创后,李宗松仍试图通过自己熟悉的手段扭转局面。
2020年,延安必康计划在创业板上市分拆子公司江苏99年,随后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立案调查,询问是否存在重复上市、欺骗分拆上市的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调查竟牵连出惊天大瓜。
多年来,延安必康通过虚假财务记账、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方式,“以收购名义占用银行资金”进行财务欺诈。
涉案金额高达44.97亿元,累计虚增货币资金36.63亿元。其中一个项目向李宗松本人转移了12.52亿元。
面对80亿元的巨额造假,恐怕等延安必康只能退市,诉讼无尽。
恐怕6.2万股东也会成为这次财务欺诈的受害者。
造假不止一家,
新规下药企退市危机盘点
除了雷霆万钧的延安必康,绝望的不止这一家。
特别是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新退市规定”以来,越来越多的知名药业引发了退市警报,大量制药公司指出存在财务风险。
表1近年来存在财务风险的上市制药企业
根据新的退市规定,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分为四种情况:交易强制退市、财务强制退市、规范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根据财务退市规定,年报扣除前/后净利润为负,收入低于1亿元的,将被扣除*ST;连续两年低于1亿元的,将终止上市。
另外,第一年净资产审计为负,设置风险警示*ST;该指标连续两年触及,将终止上市。
这些金融类型的报警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无序扩张导致资本链断裂,另一个是以扩张的名义欺诈。
最终导致洞太大,再也掩盖不了。
此外,通常没有扩张伴随着一些隐藏的行为,包括债务违约、资本占用、非法担保等原因。毕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可能继续“战略误判”,最终使公司资不抵债。
退市带来的警告
近年来,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化,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过程中,制药公司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是很常见的,以冲出重围,考虑对外扩张,或者通过并购实现强强联合或互补优势。
然而,外商投资需要瞄准合适的轨道,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适合其主营业务的领域,以与主营业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反,并购中的决策失误往往只会给公司带来常年亏损的不良资产,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此外,持续扩张也容易使企业经营脱实到虚。当雪球滚得太大,无法控制时,就会成为容易滋生犯罪的土壤。
拆东墙补西墙,非法占用资金,造假财务,一步步演变,一步步走向深渊。
要想成为一家像“强生”这样的长青药企业,只有实现了底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才能跨越周期。毕竟打铁需要自己努力。
资本市场也更倾向于为有远见的创新医药企业买单,就像每个人都喜欢脚踏实地、积累积累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