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注射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技术转让总结汇报会。《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纳米中心研究人员开发的“注射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药物”已获准进行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第一个批准进入临床的名称,含有“纳米”字样的治疗性新药。
目前,盐酸伊利替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细胞毒性广谱药物。然而,它有致死性腹泻脱水、腹痉挛性疼痛、发烧等副作用。纳米药物在表面和尺寸效应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
多年来,纳米中心研究员梁兴杰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新型纳米药物的建设及其在癌症等重大恶性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战略试点技术的专项资助下,利用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实现了盐酸伊利替康纳米化,有效提高了药物的密封率,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纳米药物独特性质的检测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盐酸伊利替康(纳米)胶束制剂具有“海绵缓冲效应”的特点,可大大降低伊利替康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游离药物的非特异性毒副作用,大大增加肿瘤靶组织的最大耐受剂量和暴露,显著提高疗效。胶束制剂最大耐受剂量可达市售药物的1.56倍以上,抗肿瘤疗效可达2.45倍。
经过多次优化,梁兴杰团队最终确定了盐酸伊利替康(纳米)胶束的配方、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在中国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了注册申报。
2020年4月,纳米中心与广东魏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继续研究2.2种抗肿瘤新药注射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的临床试验。结果转让金额超过1亿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0-06-16第一版)